日本對台灣影響很大, 台灣產業界的發展一直仰賴日本的技術支援, 地下水道, 鐵路運輸, 都市計畫, 甚至動員體制, 至今仍都延續當初日本人的設計. 日本19世紀末期在極短時間內變身為現代化國家, 這個轉變的過程, 應當也是台灣社會此時非常需要理解的經驗.
這陣子正好時間較多, 趁這個機會, 找一些日本明治維新前後的冊在讀, 有很多感觸.
日本鎖國200多年, 19世紀末期面對歐美國家的壓力, 又看到清國被西方國家逼得差點亡國, 感受到民族危機的日本武士階級, 從接觸, 思考到行動, 衝撞出時代的大轉變.
從封建到現代國家的過程, 日本人付出的代價很大, 亞洲當時仍無現代國家的觀念, 日本必須從無到有, 找出1條路來.
許多武士四處奔走, 為了日本的出路, 有準備與西方強國打仗的; 有支持幕府的; 有主張將統治權交給天皇的; 也有人認為要公(天皇)武(幕府)合體來面對危機; 有人欣慕西方文明, 跑去歐美考察或留學; 有人提出四民平等的民權思想; 有要建立國家主義的; 也有強調直接建立共和國體制的......這些主張都化做具體的行動, 很多志士為了實現理想, 用性命在賭這個局, 那是充滿熱情和意志的時代.
1868年建立「維新政府」後,維新頭人舉起「新國家」的招牌, 他們更為了對「新國家」不同的認知繼續鬥爭. 他們對「現代國家」沒有具體的經驗, 可是他們努力地思考, 努力地找尋, 邊戰鬥邊調整也邊堅持自己的路線, 要將這個「新國家」硬塑造出來.
這和當前的台灣很像.「正常國家」,「民主改革」,「憲政體制」的訴求喊得響亮, 卻同樣沒有明確的內涵, 不過和當時的日本相比較, 這些卻只是政治角力的動員口號, 要起造什麼樣的新國家? 和舊體制到底哪裡不同? 我們真的曾動腦考慮過嗎?
維新政府成立後, 維新的領導者西鄉隆盛有長遠的格局, 為了阻擋俄國南侵, 主張對外出兵, 迫使朝鮮和清國「文明開化」, 同時徹底改變舊時代至今日本社會的習性; 主掌東京政府的大久保利通這一派, 全心要強化官僚的統治, 以起造現代國家的財政, 警察, 軍隊......等制度; 木戶孝允這群人認為組織現代議會制度, 改變舊體制的權力運作模式, 才是維新最重要的「任務」.
我們那些「反對者」取得權力和資源後, 卻仍舊是頭人政治, 仍舊是權威文化, 官僚控制慢慢地加強, 「新政府舊官僚」不但沒有結束舊體制, 政治頭人, 學術販子和社運官僚反而以舊體制的價值標準, 來鞏固他們的權威, 資源與權力, 他們不願正面接受思想及路線的挑戰, 若有批判或行動威脅到他們, 會立刻以任何手段排除. 他們不但沒有大久保起造新體制的企圖, 也沒有木戶對權力結構的批判, 更沒有西鄉的大氣魄.
而後維新政府的方向, 不符合西鄉的計畫, 因此辭官回薩摩, 全日本不滿的士族此時都期盼他領導出兵反政府, 佐賀, 熊本神風連, 秋月, 荻等士族造反, 都曾與他連絡過, 他卻不隨之起舞, 他不是為了扳倒政敵, 搶回統治權力, 反而一方面壓制住薩摩武士的不滿, 一方面又維持著他們的士氣, 以在日後出兵和俄國決戰.
西鄉一直真樂觀地等待時勢轉變, 過不久, 卻為形勢所迫, 在1877年西南戰爭, 被政府軍打敗, 自殺結束性命, 日本再一次轉變的契機因此消失, 官僚和財團統治的局面自此鞏固下來.
這對我們也許得特別警惕. 現實上,「反對者」頭人取得權勢和資源後, 對抗舊體制的社會力若不是跟隨著權威的腳步, 就是慢慢地消沉, 頭人也愈來愈有效控制社會的變化, 掌握主流的走向和解釋權.
我們批判著當前這種政治趨勢, 很有自覺地準備面對未來的變局. 然而, 要賭這場, 我們是否過於樂觀? 時勢真的會照我們的估算發展嗎? 面對社會的變化, 我們夠敏感嗎? 掌握得到具體的社會力嗎? 我們是否默默地看著這個趨勢逐漸鞏固下來? 是否真有能力準備有效的行動呢?
日本對台灣影響真大, 台灣產業界 ê 發展一直 tio̍h 靠日本 ê 技術支援, 地下水道, 鐵支路運作, 都市計畫, 甚至動員體制, 到 taⁿ, lóng iáu tio̍h ǹg 當初時日本人 ê 設計. 日本 19 世紀末期 tī chiâⁿ 短 ê 時間內 chiâⁿ 做現代化國家, chit ê 轉變 ê 過程, 應當 mā 是台灣社會現此時真需要理解 ê 經驗.
Chit-chām-á tú 好時間 khah lēng, 趁 chit ê 機會, chhōe chi̍t-kóa 日本明治維新前後 ê 冊 teh 讀, 讀--來有真 chē 感觸.
日本鎖國 200 外冬, 19 世紀末期面對歐美國家 ê 壓力, koh 看 tio̍h 清國 hō͘ 西方國家 kòng chi̍t-ē mi-mi-màu-màu, 險 á 亡國, 感受 tio̍h 民族危機 ê 日本武士階級, ùi 接觸, 思考到行動, lòng 出時代 ê 大轉變.
Ùi 封建到現代國家 ê 過程, 日本人付出 ê 代價真大, 亞洲 hit chūn iáu 無現代國家 ê 觀念, 日本 ài ùi 頭 á so 出 1 條路來.
真 chē 武士 sì-kè 走 chông, 為 tio̍h 日本 ê 出路, 有 beh kap 西方強國 sio 戰--ê; 有支持幕府--ê; 有主張 kā 統治權交 hō͘ 天皇--ê; mā 有人認為 ài 公 (天皇) 武 (幕府) 合體來面對危機; 有人欣慕西方文明, 走去歐美考察 iah 留學; 有人提出四民平等 ê 民權思想; 有 beh 建立國家主義--ê; mā 有強調 ài 直接建立共和國體制--ê...... chiah-ê 主張 lóng chiâⁿ 做具體 ê 行動, 戰 kah pìn-piàng 叫, chiâⁿ chē 志士為 beh 實現理想, 用性命 teh po̍ah-tù, he 是充滿熱情 kap 意志 ê 時代.
1868 年建立「維新政府」了後, 維新頭人 kā「新國家」ê khangpang chhāi--起-來, in koh 為 tio̍h 對「新國家」無 kâng ê 認知 teh sio 鬥爭. In 對「現代國家」無具體 ê 經驗, m̄-koh in phah 拚 teh 思考, phah 拚 teh 走 chhōe, ná 戰 ná 調整 koh ná 堅持 ka-tī ê 路線, beh kā chit ê「新國家」ngē bú--出-來.
Che hām 現此時 ê 台灣 beh kâng-á beh kâng.「正常國家」,「民主改革」,「憲政體制」ê 訴求 hoah kah tàu 大聲, soah kāng 款無明確 ê 內涵, M̄-koh kap hit chūn ê 日本 sio 比較, chiah-ê kan-taⁿ 是政治 kà 力 ê 動員口號 niâ, beh 起造 siáⁿ-mih 款 ê 新國家? Hām 舊體制到底 toh 位無 kâng ? Lán kám 正經 bat kek 頭腦考慮--過?
維新政府成立了後, 維新 ê 領導者 Saigo Takamori (西鄉隆盛)有長遠 ê vision, 為 beh 阻擋 Russia ǹg 南侵略, 主張對外出兵, 迫朝鮮 kap 清國「文明開化」, 同時徹底改變舊時代到 taⁿ 日本社會 ê 習性; Hōaⁿ Tokyo (東京)政府 ê Okubo Toshimichi (大久保利通) chit 派, kui 心 beh 強化官僚 ê 統治, thang 起造現代國家 ê 財政, 警察, 軍隊...... chiah-ê 制度; Kido Takayoshi (木戶孝允) chit tīn, 認為組織現代議會制度, 改變舊體制 ê 權力運作模式, chiah 是維新 siōng 要緊 ê「任務」.
Lán hiah-ê「反對者」sa tio̍h 權力 kap 資源了後, soah 猶原是頭人政治, 猶原是權威文化, 官僚控制 ta̍uh-ta̍uh-á teh 加強,「新政府舊官僚」m̄-tāⁿ 無結束舊體制, 政治頭人, 學術 láu-á kap 社運官僚顛倒用舊體制 ê 價值標準, 來 teh 鞏固 in ê 權威, 資源 kap 權力, in m̄ 願正面接受思想 kap 路線 ê 挑戰, 若有批判 iah 行動威脅 tio̍h in, tō 隨用任何手段 kā 排除. In m̄-tāⁿ 無 Okubo 起造新體制 ê 企圖, mā 無 Kido 對權力結構 ê 批判, koh khah 無 Saigo ê 大氣魄.
Lō͘ 尾維新政府 ê 方向, 無符合 Saigo ê 按算, choaⁿ-á 辭官 t¡g Samo (薩摩), 全日本不滿 ê 士族 (shizoku, 武士) chit chūn lóng ǹg 望 i 領導出兵反政府, Saga (佐賀), Kumamoto Jinbulen (熊本神風連), Akizuki (秋月), Hagi (荻)士族造反, lóng bat hām i 連絡--過, i soah lóng 無 beh tín 動, i m̄ 是為 beh ián 倒政敵, kā 統治權力搶--tńg-來, 顛倒 1 方面 kā Samo 武士 ê 不滿 ah-tiâu--leh, 1 方面 koh ài 維持 in ê 士氣, thang 好 tī 未來出兵 kap Russia 決戰.
Saigo 一直真樂觀 teh 等待時勢轉變, koh 過無 jōa 久, 形勢所迫, tī 1877 年西南戰爭, hō͘ 政府軍 phah 敗, 自殺結束性命, 日本 koh 1 pái 轉變 ê chhiàng-suh o͘-iú--去, 官僚 kap 財團統治 ê 勢面自 án-ne 鞏固--落-來.
Che 對 lán hōan-sè oan-na tio̍h-ài 真警覺. 現實上, 「反對者」頭人 sa tio̍h 權勢 kap 資源了後, 對抗舊體制 ê 社會力若 m̄ 是 tòe tī 權威 kha-chhng 後, tō 是 ta̍uh-ta̍uh-á 消風--去, 頭人 mā jú 來 jú 有效 teh 控制社會 ê 變化, 掌握主流 ê 走向 hām 解說權.
Lán 真批判現此時 chit 款政治趨勢, 真自覺 beh 準備面對未來 ê 變局. M̄-koh, beh po̍ah chit tù, lán kám ē siuⁿ 過頭樂觀? 時勢 kám 正經 ē 照 lán ê 估算行? 面對社會 ê 變化, lán kám 有夠敏感? Kám 掌握 ē tio̍h 具體 ê 社會力? Lán kám 是 tiām-tiām teh 看 chit ê 趨勢鞏固--落-來? Kám 正經有才 tiāu 準備有效 ê 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