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形式上選舉的開放,特別是都可以選總統了,就能夠標誌台灣已是個「主權在民」的「民主國家」,甚至認為台灣已完成「國家轉型」。這種論點忽視了社會力的累積與對決。
選舉就是民主的相對成熟?可以選總統就表示國家已獨立?看似有理,實際上卻似是而非。希特勒當時也是由德國選民的選票得到政權的;智利的阿言德獲得人民選票支持當選總統,保守派與軍方聯手,照樣軍事政變讓他倒台。
選舉與民主當然是個指標,但不是唯一或優先的指標。台灣的社會力仍受制於政治力,舊體制的勢力也仍握有決定性的力量,所謂的「政治轉型」,只是在資源分配與權力結構上做了某些調整,原本的體制並未「翻轉」或「終結」。
我們從黨外時代談回來。黨外與初期的民進黨,可說是台灣社會當時反對國民黨戒嚴與威權統治最大的集結,無論統獨立場,或是勞動權、環保、原住民族……等領域的訴求,都集結至這個類似「統一戰線」的地方,共同挑戰國民黨對政治與社會的管制,集結社會力來突破國民黨的封鎖。其中「開放選舉」或「政治制度改良」只是訴求中的一部份,如萬年國會改選、省長民選、總統直選、廢國大、廢省等。
同時這股趨勢也逐步擴散至社會正義的主張與集結;不只是主張,更化為具體的行動,如台獨運動、工運、環運、婦運、原運......等。
再來看黨外到民進黨的組成。民進黨是地方山頭與反對派「精英」所合組,早期的公政會vs編聯會,美麗島vs新潮流,以及後來的幾大派系。社會運動或台獨運動的力量,早期多與新潮流結盟;新系以外的派系多不看重社運,只著重於選舉等「高度自治」的取向。後來,是各社運或台獨分別依附於民進黨內不同派系。社運者競選公職,必須依附派系才有機會當選,後來不分區的學者代表、弱勢代表、社運代表,也是民進黨內派系角力的結果,不是社運自主競逐而得的。
這個發展正說明了台灣社會力的發展,一直依附於政治力。也因此,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時,社運界普遍在討論運動與民進黨以及中華民國體制的關係,應該如何重新定位。政治力主導社會力,是台灣政經條件下的必然過程,至今仍未改變。
在這個過程,民進黨代表的不是社會力/運動結合成的「聯盟」,反而是社會力靠向民進黨,而不是主動地形塑民進黨的性質。既是如此,社會力或運動訴求,對民進黨而言只是附加的,不是核心的價值。民進黨的核心價值是政治、權力和資源的擴大,不是運動價值的落實。也因此,當民進黨掌握愈來愈多的資源和權位時,社運竟必須向民進黨公職「游說」運動訴求,而不是談策略上如何落實。現實上又有統派或泛藍勢力,也因此運動不敢脫離依附關係,也未脫離這種社會力受制於政治力的思考。
假如民進黨這個政治力是由社會力「聯盟」組成,今天會是什麼局面?因為不是這樣,所以對政治、歷史、社會不義的翻轉,必須配合民進黨的政治操作。如「樂生事件」,假如執政、在野易位,一般的贊成者、反對者也許也會易位吧?又如對「高鐵」的評價必然也是如此,當初對「台北捷運」的評價就是這樣。
再就臭頭仔埔的例子。要將招牌自「中正紀念堂」改為「民主紀念館」,可是「內容」沒變,蔣銅像,甚至蔣父子在台灣社會的象徵改變了嗎?「民主紀念館」裡面擺著大大的蔣銅像,這不是對台灣的侮辱與諷刺嗎?社會價值沒有先翻轉,先做形式上的「正名」,不但等同於給予過去的不義「免訴權」,更是將過去延續至今未中斷的不義以及既得利益結構奠下「合法」的基礎。
在這個前提下,轉型與否有差別嗎?
台灣主體到底是立基於社會自主力量的形成,還是得仰望政治力的取捨和裁斷呢?台灣社會應形成對抗不義的自主力量,還是得擁護、支持民進黨才能翻轉不義呢?
真chē人認為形式上開放選舉, 特別是連總統to直選--a, tō ē-tàng看做台灣是「主權在民」ê「民主國家」--a, 甚至認為台灣已經完成「國家轉型」. Chit種主張根本to無考慮tio̍h社會力ê累積kap對決.
選舉tō是民主ê展現? Ē-tàng選總統tō表示國家ē行ǹg民主kap獨立--a? 講--來ná像有道理, 實際來看kám是án-ne? Hitler當初時mā是德國選民tǹg票hō͘ i chiah the̍h tio̍h政權--ê; Chile人民選票支持Allende當選總統了後, 保守派kap軍方合作, 照常軍事政變kā péng落台.
選舉kap民主當然是1款指標, m̄-koh m̄是唯一iah優先ê指標. 台灣ê社會力iû-gôan hō͘政治力束縛tiâu--leh, 舊體制mā iû-gôan掌握決定性ê力, 所謂ê「政治轉型」, kan-taⁿ是資源分配kap權力結構有sió-khóa調整, 本底ê體制無「péng盤」iah是「結束」.
Lán ùi黨外時代講--tńg-來. 黨外到初期ê民進黨, ē-sái講是台灣社會hit-chūn反對國民黨戒嚴hām威權統治siōng大ê力, 無論統獨ê立場, iah是勞動權, 環保, 原住民族......chiah-ê無kâng ê訴求, lóng集中tī chit-ê ná像「統一戰線」ê所在, chò-hóe挑戰國民黨對政治kap社會ê管制, 動員社會力來突破國民黨ê封鎖.「開放選舉」iah「政治制度改良」kan-taⁿ是hiah-ê訴求內底ê 1部份, 像萬年國會改選, 省長民選, 總統直選, 廢國大, 廢省......chiah-ê.
Kāng hit-ê時間, chit-ê趨勢mā ta̍uh-ta̍uh-á thòaⁿ tùi社會正義ê主張kap力量ê結合; m̄-tāⁿ主張, mā chiâⁿ做具體ê行動, 像台獨運動, 勞工運動, 環保運動, 婦權運動, 原住民運動.
Koh來看黨外到民進黨ê組成. 民進黨是地方山頭kap反對派「精英」組--起-來-ê, 早期ê公政會對編聯會, 美麗島對新潮流, koh有lō͘尾hit kúi ê大派系. 社會運動iah是台獨運動ê力量, 早期kap新潮流結盟--ê khah chē; 新潮流以外ê派系khah無teh重視社運, in關心--ê是kap選舉有關係ê「高度自治」ê議題. Lō͘尾, 是社運iah台獨去óa附民進黨內底ê無kāng派系. 社運頭人競選公職, mā ài óa附派系chiah有機會當選,民進黨後--來不分區有學者代表, 弱勢代表kap社運代表, che mā是民進黨內底派系kà力ê結果, m̄是社運自主爭取--來-ê.
Chit-ê發展tú-tú說明台灣社會力ê發展, 一直óa靠政治力. 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ê時,社運界m̄-chiah ē討論tio̍h運動kap民進黨hām中華民國體制ê關係, beh án-chóaⁿ重頭定位. 政治力主導社會力ê發展, 是台灣政治經經條件必然ê過程, 到taⁿ iáu無siáⁿ改變.
Tī chit-ê過程, 民進黨代表--ê m̄是社會力/運動結合ê「聯盟」, 社會力是óa ǹg民進黨, 形成民進黨性質--ê m̄是運動. Kah若án-ne, 社會力kap運動ê訴求, 對民進黨來講當然m̄是核心ê價值. In ê核心價值是政治, 權力kap資源ê擴大, m̄是運動價值ê落實. M̄-chiah ē講, 民進黨掌握jú來jú chē ê資源kap權位了後, 社運界m̄是kap民進黨chhiâu策略上án-chóaⁿ落實理念, soah顛倒ài kā民進黨公職「游說」運動ê訴求. 現實上koh有統派iah藍軍勢力, 運動soah koh khah m̄敢kā對民進黨ê óa附切hō͘ lī, mā無脫離chit種社會力hō͘政治力主導ê思考.
民進黨chit-ê政治力若是社會力「聯盟」組--起-來-ê, 今á日勢面kám是án-ne? 因為m̄是án-ne, 對政治, 歷史kap社會不義ê反抗, chiah ē顛倒tio̍h配合民進黨ê政治操作. 像「樂生事件」, ká-su執政kap在野換位, 一般ê贊成者kap反對者hōan-sè mā ē tòe leh換立場. Koh像對「高鐵」ê評價, 百面mā是án-ne, 當初時對「台北捷運」ê評價tō是án-ne.
Koh來看臭頭á埔ê例. Beh kā「中正紀念堂」chit tè khanpang換做「民主紀念館」, m̄-koh「內容」無變, 蔣臭頭á ê銅像, 甚至蔣pē-kiáⁿ tī台灣社會ê評價kap地位kám改變--a? 「民主紀念館」內底大大sian ê臭頭á iáu chhāi tī hia, che kám m̄是對台灣ê侮辱kap khau-sé? 社會價值無先péng, tō先做形式上ê「正名」, m̄-tāⁿ ē hō͘過去ê不義pàng水流, 免koh追究, 到taⁿ iáu-bōe結束ê不義體制kap既得利益結構, mā ē án-ne來換tio̍h「合法」ê基礎.
Án-ne講--來, chún講台灣chit-má算是轉型--a, 對lán來講kám有siáⁿ無kâng?
台灣主體到底是khiā tī社會自主力量ê基礎來形成, iah是tio̍h-ài ǹg望政治力hoah價kap裁斷? 台灣社會tio̍h-ài形成對抗不義ê自主力量, iah是tio̍h-ài支持民進黨chiah thang kā不義péng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