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終於還是給他寫完了,我自己期待甚高、絞盡腦汁、流血流汗、賠上青春、花錢買命、用盡關係以及其他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堅持,當初一直想著,只不過是碩士論文,何必做出如此龐大的犧牲,隨隨便便拿出寫論文時的百分之一的力量交待一下,應該也可以通過口試順利畢業。但自己族群的東西不容輕率、捍衛尊嚴的堅持不能動搖、他族的欺負必須中止以及生長的故事不能遺忘等等,造就了這一本堪稱是「好」的論文。

 

一直站在族群立場的我,要寫族群爭議最大的「正名/認同」議題,挑戰的不只是學術上的科學力量、官方的統治壓力、文化的情感糾葛以及部落的真實生活,其實要我面對學術、官方的各種挑戰,我會是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魯閣的先鋒部隊,只要有文化或部落做為後盾,生為該文化或該部落的孩子為自己的族群發聲是多麼榮耀的事,然而各種挑戰最不想碰的也不想面對的竟然就是自己的文化或部落......

 

濫觴在文獻或坊間的各種太魯閣論述,尤其是捍衛Truku的那些個人或組織,是我敬佩與效尤的對象,儘管論述的是誇大不實或缺乏理論根據,但因為是Truku,讓我不得不站在他們的立場去關心,甚至內心是百分百的支持。然而論述過度甚至去傷害泰雅族、賽德克族以及自己內部的太魯閣人時,就不得不改變我的立場去質疑、去反對,甚至用論文的形式去批判。

 

太魯閣一出現開始(不管是文獻官方紀錄或是民間互動以及其他因移動產生的各種稱謂)一直被處於貶抑的象徵符號,不管是學術上、官方上、共同生活在台灣島上的各族群,甚至是同處在台灣原住民族的各族,都是以一種忽視、鴨霸、歧視及質疑的態度來「欺負」太魯閣這個我們Truku認為很神聖的象徵符號。熟悉的家兄子弟如泰雅族、賽德克族及其他迷路的太魯閣人也不見其仗義聲援,反而是一股龐大的絆腳石。

 

已經厭惡被欺負的「Truku」在推動有史以來動員全族群的民族運動——太魯閣正名運動,竟然也是以「欺負」的形式向泰雅族挑釁、吃賽德克豆腐及貼太魯閣標籤。就是因為不想再被欺負了,所以向外界表明我們不是好欺負的民族使命,竟然也開始欺負起周遭熟悉的家兄子弟,這不是我要敬佩與效尤的對象!

 

原本論文結論或附錄要另闢一章節,以好好著述太魯閣正名運動或是太魯閣正名促進會的正面價值讚揚,無奈發展到最後,脫序的文化論述、粗暴的動員過程、荒唐的行政訴訟,改變我原本處於讚揚的立場,甚至站在對立面去批判自己族群的所有論述、行為或舉動,這是我的無奈也是我的堅持,但卻是太魯閣永久的遺憾。

 

如果當初論述充足,如果當初不匆促獨立,如果不提起行政訴訟,太魯閣正名運動的發展,將朝向非常有利於太魯閣民族自決的環境邁進,可以讓家兄子弟效尤、其他原住民族學習,甚至是台灣島上的所有族群可以借鏡的例子(台獨或台灣正名的問題)。搞不好所謂的自治區不是現在大家膚淺的爭論是縣級、鄉級或什麼級,而是直接就跟總統對話的層級單位,也搞不好台灣努力爭取的聯合國認同,是以太魯閣正名運動的發展來向全世界證明太魯閣族(台灣民族)捍衛尊嚴的決心,管你承不承認,我就是我,我就是民族(國家),我要捍衛我自己!

 

算是交代了我最愛的民族莫名、無形附加在我身上的民族使命,至少現在大家不會再用任何形式的符號賦予強加在我最愛的族群身上,至少太魯閣的後代不會再對自己的集體象徵符號產生疑惑,至少越過彩虹橋的祖先們能安息的當起祖靈繼續規訓我們,至少證明了太魯閣人不畏強權捍衛尊嚴的精神。

 

歷史的偶然造就台灣島上多采多姿的族群文化,台灣的空間成就了特屬的記憶與地方認同,交織出一個台灣認同的精神存在,太魯閣正名運動不就是反映台灣目前面臨的棘 手議題——台獨或台灣正名。當初耗時六年完成的論文,其實我也有這個期待與企圖心,等待太魯閣正名最後發展的方面是否是朝民族自決的路途邁進,如果碩士論文出產的時間可以延長,即可以十年畢業,我大概也會在第十年完成,以便觀察台灣的政治社會脈動,以自己微小的民族正名問題來替台灣島上的族群做一解套的貢獻,畢竟大家都是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雖然吵吵鬧鬧打來打去,當然別人欺負我們,我們台灣島上的所有族群還是會站起來一同去反抗或一同去清除那個「欺負」的象徵,管他是超級的強權還是世界的霸主。

 

遺憾的是太魯閣已經失去這樣的角色與例子,甚至將自己陷入政權統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的漩渦中,未來太魯閣民族文化的保障與自決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來解脫自己跳下去的陷阱,這就是我的無奈、遺憾與失望。

 

同理可證,台灣面臨的正名問題似乎可以以太魯閣正名運動為借鏡,等待論述充足、不必倉促正名,更不要陷入正當性與合理性的漩渦中,如此發展應當會比太魯閣更好,以此期待,期望大家都可以為台灣創造出屬於台灣人的文化環境,以圖繼續在這世界上繼續生存,更還給台灣後代祥和的安定社會!

 

[編註] Skaya Yawas是花蓮Truku(太魯閣族),自學生時代即參與原住民運動。〈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是他的碩士論文,完成於2007年。今年8月中TGB聚會到花蓮,與Yawas對台灣運動有深刻的對談;而後他寫下這篇文字紀錄,將自己多年Truku正名運動的參與、觀察與批判,完整而簡潔地表達出來。本文對太魯閣運動的肯定與批判,是立基於運動發展過程的具體現象,而且是原本的討論、對話者有著互相的理解及時間的脈絡,在此刊出對讀者也許會產生某些困惑,但本文從原住民運動的立場出發,對台灣整體運動也提出極有意義的反思

 

Yawas的論文《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構的歷程

  

──TGB通訊》144(2011/9)


◎原出處:作者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組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