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以筆者個人在法國生活求學的經驗,藉之說明弱勢語言學習的可行性。]
我的學校巴黎三大,和Avignon大學、Montpellier大學等文學院的科系中,有一些是需要選修第二活語言的[註]。而這些外語並不一定像台灣那樣:英語之外,以世界大國(使用人口為準則)的語言為主,所以幾乎只能是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四種選擇。事實上,巴黎以外的外省大學,地方語常常會被列在選項之中,所以Avignon大學可以選修學到provençal(普羅旺斯語),Montpellier大學可以學到Occitan語,這些都是當地垂垂老矣(嚴重老化有死亡的危險)的語言。而外國語言的多樣性也比台灣豐富許多,像今年Montpellier大學英文系的第二語言,除了地方語Occitan語外,還包括波蘭語、希臘語、葡萄牙語、俄語等;而Avignon大學,我也確定有羅馬尼亞語可以選擇。而我在巴黎的時候,還必修過巴西語(巴西葡語)。這三個大學都有相當數量的國外留學生,直接間接都會修到這些課程,就遑論是以法語為主、類似哥德學院的語言學校了。
誘因是什麼?是語言本身的國家大小或使用人口等影響力嗎?是經濟效益嗎?是學生來源的把握嗎?是學生本身利益算計下的考慮因素嗎?是學習語言的時間評量嗎?是學習者語言能力的足與不足嗎?我想學校在開設語言課時不是必然不會設想到以上的問題,可是絕不會影響其可行性,因為語言是文化珍寶已經很牢固地鑲進歐洲人的腦袋裡了。拿法國為例,法國在第三共和時期(1870~1940)曾經為了讓「人人說法語」(強制語言的統一),作出禁止在學校使用地方語言的荒謬錯誤政策,今天幾乎已經是每一個人心中沉重的遺憾和傷痛!很多原本與生俱來的雙語(甚至三語)環境,就因此活生生地被剝除了,而今天想要補救已經非常困難。
設立母語學校是取得文化平等權,使文化受壓迫之弱勢者掙脫殖民統治的具體作法!西班牙Catalonia省區就是成功的例子。在Barcelona旅行時,博物館的導遊會先講當地官方語Catalan(卡達隆語),再講Castellano(卡斯提爾語, 國語)。設立母語學校並不是就一定要消滅殖民階級的語言和文化,而是從語言文化被歧視、不平等對待的悲劇事實,作最基本有效並且急切必要的工作!
對於Catalonia的西班牙人,許多人甚至不把Castellano當作是國語,而只認為是Madrid的人說的語言!離開大城市Barcelona到Catalonia的小鄉鎮去,Catalan更幾乎是普偏且唯一被使用的語言。更別說Catalonia的學校教育完全採用Catalan了,Castellano(一般所謂的西班牙語)就像英文那樣只是必修的第一(外來語)語言。
Catalan和台語、客語、原住民語言一樣,西班牙內戰後曾經被禁止使用、被歧視過,直到1975年,西班牙的蔣介石──獨裁者Franco去世,才改變了它的悲劇身世!而其實Catalan成為區域官方語不是西班牙唯一的例子,西北省區Galicia的Galician,Basque省區的Basque語都是經過獨裁統治之後,從語言到歷史與文化,重新自我定位的好例子。
想像一下,有一天台灣也像Catalonia和Galicia,有了完全的母語學校,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科目:數學、體育、工藝、音樂、文學……皆以母語為教學工具,請問台灣人會擔心嗎?台灣人會擔心再也沒有唐詩宋詞、李白杜甫了嗎?尤其母語改成羅馬拼音系統而擔心再也沒有美麗的方塊漢字了嗎?如果擔心還在,是否正是因為從小我們就已經學會把殖民語言說好才是高尚的,我們甚至會覺得自己的母語說不好是文雅的表現,畢竟那些只是低俗見笑的語言呢?
在歧視與不平等的視焦正要被對準之時,無論族群問題、殖民問題、歷史文化定位的問題,常常出來干擾、模糊焦點和潑冷水的,其實不是看不見問題的人,他們似乎都看見了,也似乎看得清楚無比。那麼到底出了什麼事了呢?為什麼問題總還是停在那裡呢?筆者常想,我們不都講字正腔圓的「國語」嗎?不都擅以殖民者的語言書寫嗎?不都幾乎是受殖民者行為規範的教育的嗎?可能也有不少人也出自18%退休給付的家庭吧……。所以,我們,其實早已經穩穩地身在殖民階級的行列了,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維護殖民階級的即有利益和資源分配,比徹底關照被殖民階級的利益和歧視問題,來得更容易觸動敏感神經吧。
[註] langues vivantes/活語言:指所有還在被口語使用的語言,譬如在大學裡即使可以選修拉丁語,但是它已經是「死語言」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