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杉原海岸不再美麗? 

藉由火車的接駁,大腳小腳一家三口避開了暴雨連連的南迴公路,一行來到了台東太麻里車站,剛出車站,幸運的是東部的大雨稍微停歇,天邊出現當時難得一見的晚霞景觀,冰冰涼涼的空氣讓我們不禁深深的吸一大口空氣,這空氣令人身心好舒暢。台東,台灣的後山,我們來了! 

也許是徒步環島的關係,我們不再侷限在小小的車子空間裡,跟周遭的環境一直有著很直接的接觸,而「空氣」常常是我們走到台灣不同角落時的第一個接待員,在西部時常常聞到的是沿路的汽機車油煙味,南部化工園區的奇特味道,久了也不以為怪,而根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指出:「台灣的空氣懸浮微粒超標,其中汙染最嚴重的縣市是嘉義市、高雄市跟金門。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就算不抽菸,只要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2.5,每10個單位就會增加15%27%的肺癌死亡率,上述縣市都超過WHO所訂10的標準。」而全台空氣品質最好的地方是哪裡?台東縣。 

難怪淑惠一出火車站就大喊「好清新的味道啊!」 

在台東,有種很原始的奇特感受,無論走到哪裡抬頭都是大山,好大好大的山,稻田的四周就是陡然聳起的高山,而由於感官與自然這麼直接的互動,自從進入台東以後,我們跟人談話的內容,總是不離美麗灣大飯店開發案,於是也聽到一些人的看法,算是關於美麗灣的二、三事: 

我同學的阿姨,台南人,在台東住了30年,過去我們並不認識她,這回受她接待,用餐中提到美麗灣,她說:美麗灣是我們台東人的痛,一年租金50萬,我們幾個朋友湊一湊也有了,那我們可以租嗎?海岸是大家的,這個「合作」也太明顯了吧! 

50萬,不知道您聽了是否和我一樣驚訝…… 

陳先生,老家就在飯店旁邊,是至今仍不願意賣地的十幾戶人家之一,也是最早反對飯店的人,他說,他是在海裡長大的,海洋對他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即使他早已搬到台東市做生意多年,他還是常常到海裡去,就在跟我們談話的這天,他才到海裡鏢旗魚回來,他認為飯店無法造福當地子弟,飯店所聘用的人員都是外地人,當地居民,只能拿了錢,遠離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同時,失去了謀生能力!原有的社群與人際關係也隨之瓦解…… 

大苑,不到30歲的年輕女孩,在台北出生長大,唸完研究所之後,因為登山再度找到了自然帶給她的復原力量,看起來有些像原住民的大苑,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原住民血統,她隨著男友回到他的老家刺桐部落,開始關注生態,我們跟她在加母子灣不期而遇時,她正拿著相機拍下兩部怪手挖海岸的照片。 

大苑說,這是縣府派來的,為「海岸步道發展計畫」在施工,岸邊已經灌了水泥,沒有預告也沒有施工警示線,似乎不願引起注意?!步道?初聽也覺得這是國家建設的美意,但細想人們隨時都可以走到海灘上何以需要步道?究竟步道是拉近了人們與海洋的距離,還是拉開了距離? 

幾天後,大苑帶我們走到飯店工地,她說,部落的老人家,一個月有兩三個晚上會沿海岸手灑八卦網,一晚上會撈到十幾條魚,但那種魚怕光,所以老人家們擔心飯店營業後,魚群在夜間是不是不會再靠過來了? 

一個月,兩三個晚上,合計不到幾十條魚,也許也不是影響生計很大,但,這些居民,本來就是靠著東一點西一點的採集與魚獵,季節性的上山下海以及耕種來拼湊著過日的,我們在這露營的傍晚,也跟著大苑及部落小女孩雅雯在海邊撿拾乾木頭,如此一點點的攢來生活用品,一點點的獲取食物與些微金錢,想來真不是一切都用金錢購買的我們所能想像的,這樣想下來,說不定那些魚獲,就夠他們一家人吃好些天。 

只取足夠所需的生活方式,不但比較健康,也不用落入滿足慾望巨獸的輪迴裡。 

這很令人感嘆,有限的資源被少數人擁有,那麼無法累積足夠財富,或人生選擇走上的是不累積財富的那條道路,是否連大自然給予全人類的財富也無法享有了?不能說海岸線很長不缺這一段,我們不也是如此逐漸失去西部海岸的? 

還記得,飯店旁有塊私有地蓋了咖啡屋,全是木板建築,地板跟天花板還特意鑿了大洞,讓一棵老樹穿過得以保留下來,和整片樹林鏟平的作法是截然不同的景觀,而私有地與由國家將海岸以低價提供給財團,給人的感覺也大不同啊! 

想來,又是個環境正義與多元價值取捨的問題!

 

台東都蘭小樹之家  

自助旅行有很多迷人的地方,她的不確定性就是因素之一,每每將心裡的期待歸零,於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喜出望外。 

而我們的旅行不止於此,狂喜還出現在很多時刻,彷彿有種奇特的引力將人們帶到我們面前,相見時才發現彼此竟然相像,像是散落在各地的知音透過徒步環島的儀式聚首,這真是難以言喻的感受。 

住在台東小樹的家就是這樣特殊的緣份,那是關於三個女生的故事,不過先提提在雲林的另一則故事。 

那是個炎熱的日子,臉圓圓八字眉看起來夯夯(古意的意思)的先生騎機車經過,他回頭看了幾次,終於停車走過來,我們說明正步行環島,說完打算快快趕路,但他開始說起他的故事,原來他參與在地協會,正苦惱於社區嚴重高齡化,年輕人不願留在家鄉……,接著他提到正申請更換路名但屢屢被打回票。 

說到此,請大家聽聽兩條路名,「紅毛路」與「興隆路」,不知道您喜歡哪一個? 

興隆兩字,大約就是期望又興又隆,但僅止於此,紅毛就給人想像的空間,沒有錯,與荷蘭人有關,這個社區曾是荷蘭人的指揮部落。 

這個社區叫興隆社區,但大家取了別名「紅毛567社區」,於是網站上介紹:她曾經是荷蘭(紅毛)人的指揮部落,而且住著一群姓(吳)的族人,裡面有一間廟叫(六)聖府,還有一甲地的大池塘,中間有一口420年(1590)未建設的七角井,更有著寧靜/真實/傳說/故事等著您參與。 

是不是很吸引人呢?在向世人訴說,一個沒落的村落,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但當一群人花時間去爭取更改路名,人們甚至村民會如何看待呢?路名叫什麼會有差別嗎?日子會不一樣嗎? 

我覺得有差別,但實在也說不清楚差別何在,可以做故事行銷?或者發展觀光?這都有可能,我還想到的是,當孩子在我們身邊轉呀轉,正在學講話,學認字或學過馬路時,我們可以跟他說,這裡曾經有紅頭髮的人住過,紅毛路就是這麼來的,至於紅頭髮的人是誰呢,那當時,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又在做什麼? 

我忽然懂了,也許是走「讀」台灣幾個字喚起了那先生的共鳴,因此他將我們當作能懂得的人一樣的信任與暢談。 

我想起出發當天在臉書上寫:我希望孩子是有根的人,希望他以所居住的地方為榮,以台灣為榮。會不會這也是他的心情?讓自己,讓這裡的阿公阿嬤,少年ㄟ,讀在地的故事,像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一樣,也相信自己城鎮的獨特,她不是空白的,是那麼多前人努力建設過生活過的地方。 

回到台東的故事,我們前往一個叫小樹的女孩家借宿,其實說家也不是,應該說是很長的人生逗點,小樹騎單車環島,在台東參加原住民歌手巴奈的創作營就沒法離開都蘭了,環島雖沒完成,卻像找到了終點站。 

還有apple,在英國唸完多元文化研究所的女孩,也停留於此,這裡生活很艱辛,物質慾望得降很低,而最讓我驚訝的是她們的房子,我已經不能想像有幾年沒見過那麼老的房子,抬頭可以看見全部樑柱,屋頂是三角型的兩斜邊,有三個房間,房間的上部是相通的,要從客廳到廚房得跨個半公尺進另一戶,廁所更極致了,在屋外十公尺遠處,木板搭建,門用鐵絲勾住,關不緊,會露出小縫,算是乾淨,但有各種昆蟲黏在蜘蛛網上~ 

但,我們愛極了這裡,連住三天還不想走…… 

這是平房,門口有大樹,有院子,有一張吊床以及木頭桌子,晚上點燃撿來的大枯木燻走蚊蟲,發出木頭的香味。 

更讓人驚艷的,是她們和一位叫阿芳的女孩所做的計劃。阿芳放棄台北一個月十萬的廣告公司工作,弄了舊屋改造計畫,將花東瀕臨廢棄的老屋改造成旅人住所,經費常是不夠的,女孩們動手撿木頭,鋸木板,上漆。有家改造完成的小客棧,順利的移轉給當地居民Ina(阿美語:媽媽),在回歸在地的期待中,建構出外地青年和在地居民的橋梁。 

她們介紹自己:「要學習回到人的本質,減少不必要的需求,不安全感帶我看見另一扇門,滿足不一定要傷害他人與環境。」 

她們還寫:「這裡有一個夢,東海岸能有幾間閒置的平房再利用,成為年輕流浪者友善的居所。這裡有一個夢,空間能夠在行者與行者之間,共有共享共同維護並加以改造。這裡有一個夢,所有的人事最後能夠串連起來,台灣繞成一個圓,支應往來貧窮的行旅者……」(摘自都蘭小客棧部落格)

最後一句話,真是無比的動人了:「然後我們就能,貧窮地拼湊出,一座富有的島嶼了。」女孩很年輕,眼光卻很遠。 

眾知音們的出現,讓我們深受感動與啓發,謝謝大家。

 

──TGB通訊》159(2012/12)

原出處:大腳小腳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組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