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移民史如果自1880年算起 (其實之前已有英、德移民了),也已經快要滿130年了。19世紀末工業革命時期,英、法兩個主要工業發展國家,自然是勞工的輸入國。1880年第一波義大利到法國來的移民,主要駐點在南部;義大利這波移民潮,在當時是全國性的對外遷移,窮困是主因,外移到美洲除了美國之外,則以阿根廷為主。再來是約始於1910年的西班牙移民,散佈法國各地,工作性質以幫傭或工廠工人為主。接著1920年波蘭獨立,波蘭移民潮湧入法國,以礦工為主,普偏集中在北方,零星在其他礦區。葡萄牙人開始於1950年代進入法國,工作性質類同於西班牙人之外,也是建築工人。

 

此波可以說是歐洲人內移。今天在巴黎市區許多公寓的門房先生或太太,很典型的,都還是西班牙或葡萄牙人。夏天如果到葡萄牙去旅行,會發現路上到處看得到法國車牌,而其實那正是法國葡萄牙移民回家鄉省親渡假的特殊風景。我的鄰居,生於法國快要60歲的中學生物老師A先生的父親,就是波蘭來的礦工,他自己也講流利的波蘭話,並且常常回波蘭看親友。

 

其次就是殖民地和海外屬地移民,這第二波移民,自1930年左右開始,包括了阿爾及利亞人、安地列斯群島人等。突尼西亞人、摩洛哥人,以及非洲大陸的查德人、尼日人、塞內加爾人……,則是獨立後,於1960年左右移入。

 

再來的第三波則是世界性的了,這也包括了越戰後中南半島三個舊殖民國家:越南、寮國和柬普寨等難民潮;以及1980年之後非關法語系國家,如土耳其人、斯里蘭卡人、南美人、非洲人等……。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東歐共產政體崩解後,加上全球化導因,以及歐盟疆界開放、可以自由遷徙等,國與國之間經濟和文化因素往來頻繁,再加上非法移民透過婚姻和工作取得公民權,則又是當代移民的另種面貌了。

 

記得有一次電視上在討論法國政府新的殖民史條例時,節目中一位來賓,即2007年總統候選人、靠近極右派、主張停建清真寺的de Villiers先生發言說:不管哪一代移民,您們在這裡,就要認同法國傳統天主教文化的價值,如果您們不同意,就請您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在場的觀眾,一位年輕的北非籍歌手就反駁他說:我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們都是法國人,所以請體認──法國已經不再是閣下認定的法國了,如果您不同意,那麼就請您回到Vendée省 (de Villiers先生是Vendée省的省長去宣佈獨立。

 

移民文化豐富了本地文化的色彩與內涵;在普偏重視人權的歐洲,法國這個重要的移民國家,其異國與本體文化融合的歷史,相對地具有代表意義。本文簡述法國移民史,或許也可以提供一些視野來思索台灣與外來文化融合的面貌和問題。尤其今天台灣如何接納外籍勞工,以及與因通婚的理由居住在本地的台灣媳婦和女婿們,這也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人權議題。

 

──TGB通訊》98(2007/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組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