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最後一天

 

環島回來後,駿武協助要辦幼兒共學團的老夥伴開辦親職課程,費用採自由樂捐法,他說「我們學著信任人」,老夥伴也呼應,說曾參與勞工團體所辦的研習,承辦人員在課程中將成本列出,由大家自由樂捐,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出於互助,讓經濟能力不致變成學習的門檻。

 

我猛然想起,信任與互助,是環島之旅教給我們的其中一課,那麼多人不問經濟狀況與目的,就是給予一瓶水、幾粒水果的援助,即使是瞬間短暫的,一點一滴加起來,也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種籽,但,要讓它在日常生活裡繼續生長,還真是不容易(對於自由樂捐法我起初也充滿了懷疑)。

 

環島完成了,究竟是否帶給我們轉變?怎樣的轉變?感動可曾留下?這真是得交由時間去回答了,只能說對於某些價值,我們願意再思索,賦予更重要的位置。

 

我想起環島最後,曾停留在八斗子的漁師物語鮮魚店,老闆漁師當過花藝老師,和合夥人婉萍從事多年漁業精緻化與轉型的工作,宣導捨棄損耗海洋資源的捕撈法,力主不使用保鮮劑與防腐劑,後來決定唯有親自去做理念才有被實踐的可能,於是幾個人租船出海以釣竿釣魚,將魚獲急速冷凍不添加任何化學物品。

 

婉萍開過9年餐廳,親密的家人因癌症過世,這讓她對飲食安全特別注意,連帶影響生涯選擇,她說:「做對的事情,比賺錢重要。」婉萍說話原本就溫婉,淡淡的一句話自然的說出來,很有影響力。

 

他們的處境很艱辛,在商業市場上,很少人願意傾聽賣者所謂的「理念」,甚至很難不去懷疑高成本反應到價格只是種說法,要有理念似乎只得走非營利事業,但非營利的拓展有其侷限,走商業路線又面臨高度競爭常常得犧牲理念,真是兩難。好在總是有些人想試試看,漁師的做法應該就像是漁業界的「有機小農」吧,他們維繫得十分辛苦,只打算失敗了就搬回宜蘭。

 

還記得當天漁師拿起釣竿教小寶釣魚,要我假裝是魚在一頭「掙扎」,他領著小寶握桿,讓小寶體會和魚搏鬥,教他如何一鬆一緊的放線,接著讓小寶扮演魚換我來拉線。這是非常有臨場感的教法,漁師一點也不賣弄,指導性的語言也很少,單單讓小寶去體驗,小寶追加玩了好多次,漁師全程帶著笑容陪伴。聽漁師教小寶魚的種種,我忽然有個想法閃進來,問他:「你這樣不會對魚產生感情嗎?」對我無厘頭的問題,他竟自然的回答:「所以每一條釣起的魚都很珍惜。」

 

「做對的事情」與「賺錢」,這兩個概念的思索也是環島所教的一課,兩者是否一定有抵觸?如何找到不抵觸的路?抵觸時又該如何抉擇?都是很寶貴的問題。

 

另外,若說還有體會,也許是勇敢的滿足對於親情與友誼的渴望。我和小寶足足三個月朝夕相處,大大滿足了雙方因為我必須上班而有的遺憾,夫妻之間也有了說不盡的回憶,而過去不太花心思經營朋友的我,更是從此多了許多一見面就能聊不停的朋友,後來有些人也來我家住了幾回,讓生活比起以往更加可被期待。

 

再有的話就是對於正義的思索了,環境正義、土地正義、連帶思索家庭中的正義,強勢者如男性、大人,能否對自己的權力有所自覺?夫妻其中一方的優勢學歷是否也形成關係中的壓迫?

 

至於最後一段旅途,我們和陪走的朋友會合,一群人有上百位,沿中山南路前進,延續走讀精神,行經老街百年桶店,公民記者謝明海大哥說起老台北的故事,行經撫順公園,看到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景觀牆,好幾個部位缺了幾片,原來製作當時磁磚碎片由參與民眾帶回,約定一年後拿回來貼上,名為「承諾」,好有參與意味的公共藝術。有些人違背了承諾,更多人遵守了承諾。

 

於是最後的心得是,台灣好豐富,富含生命力的講者,會豐盈聽者的生命,即使沒有人講,我們也能靠自己去用心感受、去理解,身邊有孩子的父母,不妨將孩子看成最好的學伴,成為孩子最有求知慾的partner

 

晚上8點多我們返回板橋家中,行屆中年的迷惘與疲憊,被台灣及台灣人用三個月的時間治癒了,感謝所有的一切,也感謝自己的勇氣與毅力。最後以新年前夕的一段話獻給您:「今年7月之前的每一年,我都未曾想過,會有一趟徒步環島旅行發生在我身上,更不會想到,我將以結束環島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我人生中最滿足的一刻。走出去的勇氣,為我的生活、現在與未來,帶來不可限量的憧憬與想像,我向上天祈禱,也將有浪漫、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情發生在各位身上,祝福大家。」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一書。

 

──《TGB通訊》第163期(201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組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